走进宣城

电话:0563-2303985

邮箱:xcyxabc@163.com     

地址:宣城市鳌峰东路180号皖南农商行3楼

联系我们
历史文化

当前位置:

一、历史沿革

       宣城一带在商周时就有了古代文明,根据出土的古代石器和陶器,这里应属于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扩张区。春秋时期,吴国兴起统治东南一带。越灭吴,楚灭越,吴越楚三国相继统治宣城一带。秦统一天下,实行郡县制,宣城一带属鄣郡地。西汉元封二年(前109)置丹阳郡,郡治宛陵(今宣州区)。西晋太康二年(281)析丹阳郡置宣城郡,治宛陵,隶扬州。此后宣城在大部分时间内作为州、郡一级政区存在。隋初废郡,改南豫州(南北朝时期侨置州,后期州治宣城)为宣州,不久又改称宣城郡。唐初置宣州,中间一度改称宣城郡,以后复称宣州。南宋乾道二年(1166),宣州改为宁国府。元至元十四年(1277)改宁国府为宁国路,后更名为宁安府、宣城府、宣州府。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朱元璋占领宣城后,复称宁国府,直至清末。民国元年(1912)废道州府,省直辖县。民国21年春设宣城首席县长,11月设行政督察区,宣城为第九区,署治宣城,抗日战争期间移驻泾县。民国29年第九区改为第六区,抗战胜利后,署治移驻芜湖。

  1949年5月,成立宣城专区,公署驻宣城,辖宣城、郎溪、广德、泾县、宁国5县和宣城市(析宣城县城关镇置,后于1950年3月撤销)。1950年6月,宣城专区、芜当专区合并为宣城专区,专员公署驻宣城,辖宣城、郎溪、广德、泾县、南陵、宁国、当涂7县。1952年1月,宣城专区撤销,辖县并入新成立的芜湖专区(1971年改称芜湖地区)。1980年2月,芜湖地区改名宣城地区。1982年4月,地区行政公署移驻宣城。1983年6月,南陵、繁昌、青阳县和九华山管理处划属芜湖市,当涂县划归马鞍山市,宣城地区辖宣城、郎溪、广德、宁国、泾县5县。1987年,宣城县撤县建宣州市,1988年1月,绩溪、旌德2县正式划归宣城地区管辖,至此,宣城地区共辖6县1市:郎溪县、广德县、宁国县、泾县、绩溪县、旌德县和宣州市。1997年3月,国务院撤销宁国县建制,设立宁国市,为省辖县级市,由宣城地区代管。2000年6月25日,国务院批准(省政府7月5日通知)撤销宣城地区、设立地级宣城市,原县级宣州市撤销,设立宣州区。2001年1月,宣城市正式成立。自此,宣城市辖郎溪县、广德县、泾县、绩溪县、旌德县和宣州区,代管省辖县级宁国市。

  宣城文化底蕴深厚,被誉为“上江人文之盛首”、“宣城自古诗人地”。历史上范晔、谢脁、沈括、文天祥等先后出守于此,李白、韩愈、白居易、杜牧等相继来此寓居、游览、歌咏,其中,李白7次来宣城游历,观赏江山美景,赋诗抒情,现存诗篇达43首。范晔任宣城太守期间,撰成了《后汉书》纪传九十卷(十志未及完成)。宣城还是人才辈出的地方,这里是梅尧臣、梅文鼎、胡雪岩、胡开文等历史名人的故里,培育了胡适、王稼祥等曾影响或左右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进程的出类拔萃人物,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近代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先驱恽代英、肖楚女等在此战斗过,向阳、王金林等一大批先烈为革命为人民在宣城洒下了他们的鲜血,成为永远的丰碑。

 

二、民间习俗

  庙会  各县市区均有庙会。广德祠山庙会规模最大。相传张渤是东汉时故鄣县的治水英雄。传说他曾化作猪神拱山,引太湖水灌溉广德山田。他死后,老百姓在广德县横山为他建庙祭祀,历代供奉。唐朝天宝年间,唐明皇念张渤治水有功,封其为水部员外郎,并封横山为祠山,使得祠山庙香火日盛。后来,朱元璋兵败广德,曾避难祠山庙,躲过追杀,于是加封张渤为“广德灵佑崇德祠大帝”,并诏布江南诸县遍造祠山庙,大加祭祀。在其农历二月初八生日前后三天举办的祠山庙会,成为民间节日,流行于苏浙皖3省交界一带,甚为隆重。郎溪县庙会资源丰富,既有千百年历史的梅渚镇传统庙会,又有与九华山地藏菩萨诞日同一天举行的石佛山庙会,其规模与形式,在当地都颇具影响。绩溪原属古徽州,民间风俗具有“徽文化”的代表特征。该县仁里村“花朝庙会”规模盛大,热闹非常。此外,各地还有观音会、土地会等各种形式的庙会。近年来,庙会活动均由早期的以祭祀神灵与展示民风民俗等游乐为主,转向以集会游览、庙市交易和商品交流为主的庙会形式,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当地商业、旅游业和运输业的发展。

       放荷灯  每年的农历六月六,千年古镇水东都传承着一个古老的民俗活动——水阳江边放荷灯。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唐朝末年,皇帝来到江南,在乘船过水阳江时,忽然江水翻涌,一条恶龙正在兴风作浪,船上众人大声呼救。岸边一位16岁的劈柴少年杨泗见状,立即奋不顾身地跳入江中,挥斧与恶龙搏斗。最终恶龙被诛,船上的人得救了,但是杨泗却因伤重沉入江底。后来皇帝追封杨泗为将军,并建庙立像,在农历六月初六杨泗生日这一天隆重纪念他。乡亲们也在这天晚上用彩纸扎成荷花型蜡芯灯,满江彩灯顺水漂流,满天焰火绽放。

       跳五猖  在郎溪县定埠、钟桥、梅渚等乡镇极为流行,而定埠镇的“跳五猖”最为出名。每年农历二月初八庙会日,定埠镇都要表演规模盛大的古典民间舞蹈“跳五猖”,前往观赏者络绎不绝。表演中敲锣打鼓,长唢呐响彻云霄。五猖神各执双刀,上下飞舞地表演。据考,始于西周的 “跳五猖”,是在古代神灵出巡、祭祀的基础上衍变而成的一种古典民间舞蹈。所谓“五猖”,是指金、木、水、火、土五行的五方神灵,也称五方帝君。传说这五路神各自司护一方平安清泰职责。旧时还要在道路要冲地带盖有五神庙,庙内供奉着泥塑金身或木雕面具的五猖神位。五猖是青、赤、黄、白、黑五样面孔,个个威严狰狞,令人胆寒。古人缺乏科学知识,迷信人间凶祸灾难,乃妖魔兴邪,鬼魅作祟,在路上塑造了五猖神像,妖魔鬼怪就不敢入侵为害。入选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安苗节 为绩溪地区在“芒种”节气之后,水稻栽插完毕时,由村中长老、士绅择定一个“龙”(辰)日或“虎”(寅)日举行。是日辰,在村前场坦或河滩设祭坛祭祀,祈求风调雨顺。下午日头西斜在村中巡田,旌旗开道。安苗节期间绩溪县汪村、余村等奉先祖汪华神像,抬着篾扎纸糊的汪公老爷到田间巡游,别称“汪公看稻”。户家以新麦面粉做包果当餐,谚云:“种田种得哭,享个安苗福”。入选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赛琼碗 是绩溪县为纪念越国公汪华举行花朝会的一项重要内容,一般在祠堂中举行。神像前摆着由6只长约8尺、宽4尺拼起来的大案桌,神像边顺次摆着清茶、美酒、糕点、3猪3鸡3鱼。再前是一行行琼碗,排成24行,每行12只,共288盆,都是选用大号描金画彩的景德镇瓷碗。瓷碗中盛着各类土特产、山珍海味为原料烹制的菜肴。全猪、全鸡、全鸭的丹凤朝阳、鱼跃龙门、芙蓉香鸡等佳肴,体现徽菜特色。列展的工艺品和盆景,件件别具匠心。入选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花车转阁 也称秋千,源于清代嘉庆年间,在绩溪湖村、长安镇、上庄镇广为流传,并成为迎神赛会和节庆盛会传统游艺项目,每年元宵节、中秋节举行活动。“花车”为风车形,用优质杂木制成,以五彩绸带、花朵装饰。车身以6根木柱连接底座与顶篷,两边相对的中柱中段横架木轴承载双杠木转轮。转轮十字四端悬活动彩椅,缚坐俊扮7岁左右的女童。“花车”紧随鼓乐队,巡游时由4壮汉推进花车,同时转动木轮,缓缓前行。女童手捧鲜花端坐椅上唱绩溪民歌、徽戏唱段。入选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抬阁 农历闰年二月二十九至三月初二,绩溪湖村举行观音会“接观音”时,抬阁是迎神仪仗队中最突出的亮点。抬阁底台用优质杉木制成,四方形,四角以荷花形柱与木条构连成框,四面镶雕花板,台面四周以狮子头柱连镂空花板构成高约15公分的栅栏,通体雕花彩绘,朱漆描金。抬阁左右安装铁环穿插抬杠,由4人抬行。装台由经验丰富的老手担任,根据剧情巧妙造型。抬阁造型有两层与三层之分,角色有两男两女、一男一女、两男一女、两女一男之别,由男女童扮演。入选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三、地方戏曲

  皖南花鼓戏  原名花鼓调,为安徽5大剧种之一。清同治年间,湖北、河南移民大量迁入皖南,带来湖北花鼓调与河南的地方戏曲在民间流传。后这两种民间艺术与皖南民间歌舞融汇,并接受了徽剧、京剧等兄弟剧种的艺术影响,逐渐形成了一个具有粗犷、质朴、明快的艺术风格和鲜明乡土色彩的地方剧种。该剧种流行于皖南与苏南、浙江相毗邻地区,而以宣州、郎溪、广德、宁国一带最为盛行。皖南花鼓戏的剧目中,喜剧占多数,尤其是生活小戏的喜剧色彩更浓厚,塑造了各种风趣、勤劳、善良的喜剧人物。传统剧目原有147个,其中大戏43个、小戏104个。解放后,挖掘、整理、汇编成集的有大戏37个、小戏84个。1982年,宣城地区文化局创作小戏《春嫂》到省里汇演,获评全省最好小戏之一;随后在北京向党的十二大代表汇报演出。1987年,皖南花鼓戏《姐妹皇后》在中央和省电视台热播,掀起了皖南花鼓戏的又一次高潮。1990年,创作反映少数民族风情的新编历史剧《羯鼓惊天》,并受国家民委邀请晋京汇报演出。1996年,新编皖南花鼓戏现代戏《老板娘》获省第六届艺术节一等奖,同年,该戏入选省“五个一工程”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提名奖。随着社会发展,受各种现代休闲和娱乐方式的影响,作为特定区域的地方剧种,皖南花鼓戏生存空间受到挤压。2004年,市委、市政府提出振兴皖南花鼓戏,支持皖南花鼓戏剧团建设,创作编排了《送瓜苗》、《王婆卖瓜》等花鼓戏小戏。2004年,《送瓜苗》荣获第11届曹禺戏剧奖全国小品小戏大赛一等奖。2008年6月,皖南花鼓戏入选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2009年,两位艺人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保护和传承基地正式投入使用,专门艺术学校挂牌成立。

  徽戏  前身是弋阳腔,大约在明嘉靖年间(1522—1566)传入徽州。曲调除徽、昆外,主要乱弹,夹杂皮簧。每逢民间节日,当地都有徽班演戏。久之,村中一些青年与知识人士都学会唱徽戏。清代后期农村出现“吹唱班”,为宗祠祭祀与户家婚嫁喜庆吹打清唱。伏岭“童子班”演员自五、六岁即去看排练,六、七岁上台跑龙套,进而当配角,到十三四岁演技出众的当选主角,过了15岁就不参演了。清末民初,境内徽班演出以徽调为主,夹杂京剧成份。民国16年(1927)前后,巡演境内的徽班有庆春和、柯长春、新彩庆、新阳春等10余个,互竞技艺。1983年10月,全国徽调、皮簧学术研讨会在绩溪召开,当地艺人为会议献演了传统徽剧《龙虎斗》、《八阵图》、《二进宫》等剧目,获得文化部“老树奇花”锦旗。徽戏在绩溪民间繁衍延续不断,至今仍有一批剧本、曲谱、道具、行头存留。民间尚有许多徽剧老艺人,他们自幼学艺,至今尚能自演导演徽剧百余出;平时娱乐传艺,每逢元宵节则登台公演,至今不辍。绩溪“徽戏童子班”入选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皖南皮影戏  清同治年间,随湖北、河南移民传入境内,流行于宣、郎、广等县及毗邻的苏、浙一带。皖南皮影戏是用处理过的透明牛皮雕刻成人物形象,演出时,由演员在幕后操作,通过灯光显影于幕上。皮影戏人物脸谱与服饰造型生动而形象,夸张而幽默,雕工比较细致、流畅,着色浑厚沉着,丽而不艳,通体透剔,四肢灵活,使人赏心悦目。唱腔高亢、圆润,韵味独特,加之采用渔鼓筒伴奏,增加了唱腔的音乐魅力。皖南皮影戏以它独特的个性自成体系,自成流派,并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传统剧目有《封神榜》、《岳飞传》、《东周列国》、《三国演义》等40余个。入选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宣城广大农村地区看皮影戏早已成为劳动人民的传统风俗,尤其逢年过节、婚丧嫁娶、五谷丰收的喜庆日子,人们都得搭台唱上几本皮影戏,那种热热闹闹的场面成为宣城地区一大民俗文化景观。

 

四、民间歌舞

  绩溪民歌、民谣  绩溪古属吴越之境,民风习俗淳朴。县民聚族而居,崇尚教育和建祠祭祖,后来,又兴起徽剧和多种形式的演出。族人都将本土的历史文化和鲜活的生活题材,或写成文字剧本予以演出;或编成民歌、民谣予以传诵,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民歌产生于战争年代和近代两个时期,内容可分为劳动号子、山歌、田歌、情歌、民间小调及器乐曲等,代表作有《苦媳妇》、《送郎》、《探妹》等。民谣有徽商民谣、生活民谣、劳动民谣、时政民谣和儿歌等。代表作有《接小姨》、《回娘家》等。2005年,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将《月亮起山一盏灯》、《送郎》、《货郎调》、《探妹》、《四季歌》、《蚕上山啰》、《庄稼汉》等7首民歌进行了录制播出,有3首收入央视编辑出版的《民歌•中国》书中。入选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云梯畲族民歌  居住在宁国云梯畲族人,无论是传统节日、红白喜事时,还是在山间劳动和走亲访友时都要唱民歌,以歌代话,相互对答。畲族人结婚时,男女双方都请歌手对歌,能通宵达旦,甚至三天三夜。民歌曲调优美,歌词多为七字一句,四句一段,也有开关句是三字的,后三句是七字的。入选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云舞  又称跑云灯,流行在郎溪县姚村乡石佛山周围的几个自然村。由于石佛山庙宇耸立,敬佛香客甚多,且山峰海拔353米,常年云雾缭绕。于是,当地百姓在求雨时,就用竹片和硬纸做成云朵状,有手持云朵片,仰望天空布满的彩云,有手持香盘,跪地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喜降大雨时,人们追逐蹦跳,嬉戏舞蹈,便有了云舞的雏形。当地民间艺人从中获得了创作的灵感,经创作加工成为独树一帜的民间舞蹈。入选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舞狮 俗称“玩狮子”,境内流行较为普遍。常在春节、庆典活动时表演。狮头用木雕漆塑或用桑皮纸糊制,绘彩描金,壮美威武,栩栩如生。狮身以动物皮披脊充作狮毛或以麻丝染彩披脊作狮毛,制成的雄狮威风凛凛。每张狮皮由二人操作,或单狮,或双狮。锣鼓声中,狮子摇头摆尾,蹦蹦跳跳,或窜桌凳,或滚绣球,气氛欢快热烈。结束时,狮子腾空而降,昂首摇尾,绕场欢呼。此时,围观者竞相燃鞭助兴。

  舞“犭回” 古时纹川(绩溪伏岭村),相传每年冬季,皆有恶兽肆虐村庄,村人无以安宁。南宁年间,村人为镇恶兽“石狮火虎”行恶,故请法师绘制“犭回”的画图挂在各民宅堂前镇恶驱邪。此后村内人丁平安,六畜兴旺。于是,村人将“犭回”视作吉祥物,后为伏岭的图腾。明朝中叶嘉靖年间,伏岭村人于元宵节舞“犭回”镇邪保安。“犭回”身用麻布制成,类狮,两健男披舞。入选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火狮舞   “火狮”这一独特的民间艺术源于明代,流行于绩溪岭北。它以篾片扎制,彩纸糊身,形象逼真,狮身内点燃蜡烛,通体明亮。两位舞狮人行鸭步,撑狮身底端的木柄表演。玩狮人持火把,不时地以松香粉向火把喷撒,火焰腾空,“火狮”跃舞,鼓乐铿锵。“火狮”踩着锣鼓点和唢呐奏的曲牌表演各种狮舞动作。入选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手龙舞  相传南宋中期起源并流传于绩溪。古时,当地农民为纪念晋朝小太子(因战乱隐居绩溪,繁衍子孙,后归朝登基)。每年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日,家家包粽子祭祀,农家孩童扎制小龙集聚嬉舞,故称“手龙舞”。“手龙舞”形式独特,风格别具。玩舞时,时而翻滚,时而腾跃,时而盘绕。其场面生动而美观,具有颇高的寓意与观赏性。入选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五、传统工艺

  宣笔制作工艺  宣笔是毛笔的一种,始于秦代,主产于泾县。到唐代,制笔业发展迅速,当时的泾县成为全国制笔中心。因泾县时属宣州府管辖,故所产毛笔称之为宣笔。唐天宝二年(743)宣笔被列为贡品。宋代宣笔制作工艺更是日臻完善,名工辈出。宋代诸葛高是一代制笔名工。宋末元初,朝廷偏安,战乱频繁,宣笔生产日渐式微。部分宣城技工逃难到徽州以及江、浙等地,加入刚刚兴起的湖笔制造,推动了湖笔的迅速崛起。但皖南各地的宣笔生产仍在继续,只是因外传受阻,鲜为人知。直到明清时期,宣笔逐渐恢复大规模生产,技艺重新得到广泛传播。新中国成立后,政府组织当地失散的宣笔老艺人,先后组建了泾县宣笔厂、宣州宣笔厂等几十家宣笔企业,年产各种类宣笔150万支,所产宣笔先后获得省、部优产品称号和“国之宝”称号。宣笔选料考究,制作精细,主要是根据各种不同的用途来选择兔毛、羊毛、黄狼尾毛、石獾毛、山羊毛、香狸鬃等为毫,经过选料、脱脂、水盒、修毛、装套、刻字等6大工序,100多道操作过程而精心加工制成。宣笔具有尖、圆、齐、健“四德”之美,劲、润、长、短“四长”之特色,被历代誉为“千年宣笔、掌上明珠”而弛名中外。宣笔制作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徽墨制作工艺  创始人为南唐制墨名人奚超、奚廷珪父子,距今已有千年历史。徽墨以松烟为基本原料,掺入20多种其它原料,经点烟、和料、压磨、晾干、挫边、描金、装盒等工序精制而成。成品具有色泽黑润、坚而有光、入纸不晕、舔笔不胶、经久不褪、馨香浓郁、防蛀等特点;有“落纸如漆,万载存真”之美誉。“天下墨业在绩溪”。清代徽墨四大家,绩溪有其二——绩溪人汪近圣、胡开文,尤以胡开文名冠海内外,久传不衰。1915年,他的地球墨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获得金质奖章,并获南京劝业会优质奖状。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天,已经形成了以宣城绩溪为中心的徽墨生产基地。

  宣纸制作工艺  宣纸的原产地是安徽省的泾县。此外,泾县附近的宣城、太平等地也生产这种纸。到宋代时期,徽州、池州、宣州等地的造纸业逐渐转移集中于泾县。当时泾县属宣州府管辖,所以这里生产的纸被称为“宣纸”,也有人称泾县纸。宣纸生产的原料是以皖南山区特产的青檀树皮为主,配以部分沙田稻草,经过18道工序,100多道操作过程,历时一年多,方能制造出优质宣纸。宣纸具有“韧而能润、光而不滑、洁白稠密、纹理纯净、搓折无损、润墨性强”等特点,并有独特的渗透、润滑性能。耐老化、不变色;少虫蛀、寿命长,故有“纸中之王、千年寿纸”的誉称。1915年在巴拿马国际纸张比赛会上获得金牌。宣纸制作技艺不仅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宣纸制作技艺登上了北京奥运会舞台,向世界展示了宣纸的微妙和神奇。

  宣酒纪氏古法小窖酿造技艺 源于唐代纪叟老春酒。唐上元二年(762)纪叟仙逝,李白哀作《哭宣城善酿纪叟》诗:“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宋末元初,纪氏传统酿造经验在传统黄酒的基础上发展为烧酒,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酿酒生产工艺。采用产自江南的优质籼米、糯米、小麦、高粱等为原料,酒体晶莹剔透,酒香醇和清冽。其技艺的核心为小曲培菌、大曲续糟、小窖发酵、香醅串蒸,是我国江南地区一项独特的酿造技艺,也是传统手工酿造的典型代表之一。纪氏古法小窖酿造技艺受到著名白酒专家沈怡方、高月明、高景炎、曾祖训等高度评价,誉之为:宣酒小窖酿造技艺巧夺天工,江南一绝。宣酒小窖酿造技艺入选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古南丰徽派本坊小缸酿造技艺 中国的黄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类之一,与啤酒、葡萄酒并称世界三大古酒,迄今已有几千年历史。在我国大部分一脉相承的黄酒生产酿造技艺中,皖南徽派本坊小缸酿造技艺以其最传统的原生酿造技艺,保留徽派文化的特色。郎溪县南丰镇,耕地、水面、山场资源充裕,是优质糯稻等特色农业种植基地。当地潘氏继承了徽派本坊小缸酿造技艺,不断吸收结合绍兴及其他地方酿造技艺精华而丰富发展。解放后,这项技艺在当地黄酒厂得到很好的传承和运用。至今,古南丰徽派本坊小缸黄酒酿造技艺趋于成熟、独具特色。古南丰酒业有限公司支柱产品通过绿色食品标志认证,自主研发的“发酵型枸杞黄酒”顺利通过省级高新技术产品认证。入选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皖南木雕  起源于版画。初期只是在版画的基础上逐步加深雕刻以增强层次感,到了明代初具规模。皖南木雕富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传统手工平凿拉丝法,属皖南木雕中的一种绝技,具有其独特的传统工艺,它是木雕作品成形后最关键的一道工序,也是皖南木雕区别于其它木雕的最为典型的特征。手工平凿拉丝法以笔代刀,技艺奇特,令人叫绝。皖南木雕入选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竹编工艺  作为民间特色工艺,旌德三溪竹编远近闻名,小到竹筒筷,大至竹篮、竹筛、竹笠,无一不凝聚着编织者的辛劳和汗水。竹编要经过编织、车花、拼花、穿珠、翻簧等流程,才能最终完成一件精巧的工艺品。

  纸塑  由泾县民间艺人张学寅先生创造发明,为安徽一绝。纸塑以废纸浆糊为基本原料,经制胚、初雕、细雕、着色、上光等多道工序逐步形成。